The Social Network 
第一次在西門町看電影,小枚與同事一起去看了由導演大衛.芬奇(David Fincher)執導、金童歌手賈斯汀(Justin Timberlake)參與演出的「社群網戰(The Social Network)」。是頗值得一看的電影喔!

「社群網戰」以前後時空交錯、主要角色回想往事的手法,交代場景在2003年底哈佛大學的故事:剛與女友艾芮卡分手的哈佛大學學生馬克.左克柏(Mark Zucherberg),當晚在醉意、復仇心態、與室友偶然提議交織下,入侵哈佛學生系統資料庫,並在好友愛德華多.沙佛林(Edurado Saverin)等人協助下,幾小時之內完成哈佛正妹照PK的「Facemash」網站。這個網站迅速在學生之間流傳,成為校園最新的熱門話題,也讓能夠挑戰規則、跳脫規則思考的馬克形成以哈佛學生做為社群的「The Facebook」概念。

誰不想在網路上查看朋友的個人檔案與近況?誰不想成為網路世界交友圈中的紅人?「The Facebook」網站非常貼近人性需求,構想如此創新卻又如此直覺,果然爆紅!初步的成功讓馬克與愛德華多嚐到女孩們主動送上門的受歡迎滋味,讓他們更有信心把「The Facebook」規模做大、推廣到東西岸其它學校,一個前途無限的明星事業儼然成形!

但如同電影標語「你得到數以百萬計的朋友,但敵意也隨之而來」,馬克、愛德華多與Facebook引起更多人注目的同時,各個事件與插曲發生、兩人不同的價值觀、對Facebook的發展全然不同方向的預期,以及隨之而來的權力戰爭與商業算計,使得共同創業的兩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,最終決裂。電影結束,但這段故事還在進行中。

「社群網戰」改編自作家班.梅利克(Ben Mezrich)的小說《Facebook: 性愛與金錢、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(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)》。小枚沒有看過這本小說,但對於令人愛恨交織-我的看法就是如此-的Facebook當然是一點都不陌生。

故事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:當「The Facebook」網站略見規模後,它的下一步應該是愛德華多的務實策略,引進廣告商開始營利?或是如同馬克一直堅持的,Facebook是一個未完成品,應該保持免費使用,繼續養大它的規模與價值?但保持免費使用,它的獲利模式又該是什麼?什麼時候?

事實是當時如果採用務實策略引進廣告商,那Facebook大概不會是如今價值超過數百億美金的規模。但這種抉擇應該沒有正確答案,多半就是經驗、資訊收集能力、市場觀察能力、與決策者價值觀所組成的判斷與賭注。可能對也可能錯,兩種案例都很多,Facebook目前看來或許是贏家,也讓小枚好奇:那對於噗浪(Plurk)來說呢?它的獲利模式又該是什麼?什麼時候?

最後,雖然Facebook某種程度上改寫了「朋友」的定義、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模式、讓馬克成為最年輕的富翁,卻諷刺的讓他與愛德華多變得疏遠,也無法挽回艾芮卡的感情。

再多的財富、再讚的設計,馬克最後也只能在Facebook中「加艾芮卡成為朋友」,並且不斷的按下F5重新載入網頁,期待網路那端的女孩同意。

對於電影的最後一幕真是印象深刻,我想真正的社群,最後還是得回歸真正的人群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