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星期天原本以為自己會去看強尼.戴普(Johnny Deep)與安潔莉娜.裘莉(Angelina Julie)主演的「色遇(The Tourist)」,結果念頭一轉,小枚去看了迪士尼影業出品的「創:光速戰記(Tron: Legacy)」。
「創:光速戰記」算是1982年電影「電子世界爭霸戰(Tron)」的續集。故事開頭時間設定在1989年,首集主角、身為跨國企業Encom總裁的電腦天才凱文.費林在某個夜晚離開兒子山姆工作去後,從此不知去向,留下年幼的山姆在父親失蹤的震驚與迷團中成長。20年後,長大的山姆雖然仍是Encom的大股東,但並沒有集團的實際經營權,只有對於集團背離當初父親經營理念的獲利模式深深的不滿。
某天凱文的老友、同時也是首集要角的集團老臣艾倫.布雷迪告訴山姆,他的call機收到來自凱文失蹤後廢棄辦公室的訊息,這是否是代表凱文尚未失蹤的一條搜尋線索?半信半疑的山姆重回廢棄的辦公室後,竟意外的與凱文一樣,進入到「創界(grid)」-
接著一連串的冒險在這個充滿未知的黑暗世界展開!山姆被莫名的橘光人逮捕、被稱為「程式(program)」、穿上緊身LED「藍光人」服裝後被帶到大廣場進行生死決鬥-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?他接連遇上的「林斯勒」是誰?有著父親長相的「庫魯」是誰?而當他被神秘女子柯拉從死亡邊緣救出、與父親凱文重逢之後,他能否得知父親失蹤背後的真相、重新回到正常世界呢?
上網看了一點資料,才知道1982年的電影「電子世界爭霸戰」也是由迪士尼出品,同時是影史第一部全程加入電腦動畫拍攝製作的電影。當年的主要角色:凱文由奧斯卡影帝傑夫.布里吉(Jeff Bridges)飾演、艾倫由布魯斯.巴克林納(Bruce Boxleitner)飾演,他們也在續集中出演相同角色;當年的電影導演李斯伯格(Steven Lisberger)則是續集的編劇。影史第一部,所以當年這部電影其實意義重大呢,迪士尼在續集的籌備也花費相當久的時間、投入非常多資金,再搭配電玩與周邊商品-除了要拍出好電影,就是要花大錢賺大錢的啦!
那對小枚來說如何呢?
簡單幾句話來說:特效很棒,化妝很棒,音樂很棒,劇情很無趣,角色沒有深度,加價看3D有點浪費錢。
我很喜歡電影中以大量黑暗元素加上簡約藍光線條塑造出來的世界,很有科技感,這也讓那些延續相同設計風格的週邊商品看起來超酷;特效很讚,特別是跟28年前的首集技術水準相比XD 但其實特效在當今好萊塢電影已經是家常便飯,而「創:光速戰記」的特效對我來說,還沒有讚到印象深刻;化妝技術真的了不起,傑夫.布里吉已經比當年首集老了28歲,但續集中飾演「庫魯」,在螢幕上看來還是30多歲的模樣!
貫穿劇情的音樂由葛萊美獎得主Daft Punk樂團製作,很配,搭配畫面上以當代美感重新設計的冷感電路板風格世界,很有新思維看懷舊世界的氛圍。
劇情…小枚沒有看過首集,但「人類創造科技、科技控制人類」、「正常世界to冒險世界to正常世界」實在不是什麼有新意的安排,而且看部分影評表示首集的劇情也大致是如此?
另外電影中的許多元素,對我來說真是似曾相識啊-像「星際大戰(Star Wars)」的光劍、像「駭速快手(Speed Racer)」的飆速賽車、像「駭客任務(The Matrix)」的世界觀與夜店…當然,要討論電影元素是誰先用、誰抄誰、靈感來自於誰對我來說不太必要、也不需要(重點是要好看就好!),但這麼多相似的元素,加上老梗劇情、超過兩個小時的片長、沒有什麼個性的角色…
真的得說是一部會賣座的好看電影,是一部以最新技術向前作致敬的懷舊電影,但不是我會想一直延伸作思考、上網查資料看評論、甚至再去看一次的作品。
很像是騎著電影中的光輪摩托車酷炫飆速,然後撞上車尾拉出的長長藍光牆、粉碎、什麼都沒有留下。大概是這種感覺。
P.S.電影中「藍光人」與「橘光人」進行碟戰的重要武器是「身分碟(identity disk)」,這麼重要的東西,怎麼可以當作飛盤丟來丟去呢!XD